新中国电影事业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的影片对一代又一代人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过和仍在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影在繁荣和发展的进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几位负责同志会同省直有关方面,四次到长影调研,同电影工作者就如何深化电影体制改革、振兴长影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大家感到,电影的振兴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只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深化改革,中国电影走出困境、再造辉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正确地分析电影工作的形势和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认识论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下,电影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拍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但是,作为文化事业,电影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电影企业严重亏损,资金短缺,设备老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人员过多,市场开发乏力,导致影片生产急剧滑坡。电影界遇到的问题,从客观上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消费多样化,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迅猛发展,电视、录像机、VCD、电脑迅速普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国外高成本、大制作、娱乐性极强的所谓大片和盗版、走私影片抢占市场份额等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去分析,改革严重滞后是电影界出现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电影事业还没有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下走出来,表现出对市场经济的严重不适应。拍摄、制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影片还不多,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制片成本上扬过快,一些影片不卖座,造成入不敷出;发行放映机制不活,渠道不畅,出现地区垄断和封锁,没有形成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电影经济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制约了电影精品的生产。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回避现实、畏首畏尾的思想观念都是于事无补的。那么,电影能否实现新的振兴,再造新的辉煌,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有这个气魄。应当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和经济一样,有竞争必有升降,一时的升降并不意味着永久的盛衰。兴盛和衰落,危机与生机常常是相互转化的。电视的新鲜期不会是永远的,电影作为一种最具群众性的综合艺术,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及强烈的声光效果是其它文化产品所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国内外的电影市场又出现了复苏的趋势,电影还仍然有它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仍然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坚定信心,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就能走出一条振兴中国电影的宽广大路。
电影要发展,出路在改革。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面向市场找出路、争效益。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新的机制,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思路。要明确电影是特殊的文化商品。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在市场上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这种商品承载着社会教化、消遣娱乐等多种功能。所以,我们强调,电影创作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二为”方针,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这种特殊性必须融于作为商品的共性当中,其价值只有在市场上、票房当中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商品的共性,也就没有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特殊性。既然是商品,就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也就是说,必须在市场上适销对路,否则电影拍出来没人看,其教育功能就无法实现,这是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电影应当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特殊商品。电影的教化功能,应当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中,在潜移默化当中得以实现。
要明确电影厂是企业,是生产文化商品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遵循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必须适应市场,在市场中定位,在市场上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能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去运作企业行为。
必须讲效益,不讲效益电影就无法生存。要辩证地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电影厂作为生产文化商品的企业,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名正言顺地追求最大的票房价值。电影作为特殊商品要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社会效益必须以经济效益为载体,没有经济效益,就谈不上社会效益。丁关根同志最近在南昌会议讲话中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市场实现,并在市场中达到统一”。因此,电影必须面向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讲求市场占有率。所有改革都必须围绕市场,围绕出质量上乘的影片进行,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票房价值,使电影精品的社会效益得以实现。
转变观念,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运作机制中走出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尽快实现由产品观念向商品观念转变,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由单一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只有牢固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思想、新观念,从机制上、经营上、管理上实现新的转变,才能使电影实现新的振兴,走向新的繁荣。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电影生产基地,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在吉林,办好长影,是吉林省委、省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吉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长影的发展,在各方面尽可能地给长影以支持。但是,长影发展的关键是要靠自身的改革,外因只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大力推进长影的改革是使长影焕发青春、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改革的总体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电影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集团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把长影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大型影视生产基地。
首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对长影进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以长影现有存量资产为主,吸收社会法人股份,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吸收省市电影公司、电视台参与,鼓励社会财团和企业参加,把股本做大,待条件成熟争取上市。以股份有限公司为母体,组建集团公司。吸收制片、发行、放映等企业作为子公司,实行母子公司体制。有些较大的子公司,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进行公司制改造,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母子公司体制后,总公司掌握重大项目决策权、资产受益权,放手让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其次,理顺机制,激活长影发展的内在活力。要抓创意,依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容量,对电影电视的制作进行精心策划;抓剧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激励作家创作好的剧本,形成出精品、出效益的创作机制;建立委托制片人制度,实行包成本、包质量、包利润,把影片主创人员的个人报酬和发行收入、影片利润捆起来进行分配,鼓励出精品、增效益;建立选人用人新机制。长影的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人。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管理者队伍,一支造诣深、水平高的编剧队伍,一支名气大、功夫硬的导演队伍,一支懂经营、会赚钱的营销队伍,一支思路广、办法多的开发队伍,一支本领强、制作精的技术队伍。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坚决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消化富余人员,使其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广开投资渠道,吸收企业资金、社会资金拍片,也可以吸收职工入股拍片;精干电影主业,开展多种经营,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把电影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规划、设计、运作。除了推动影视一体,还要开发音像制品,开发旅游产品,经营服装、美容、装璜等业务;按照建设现代化影视生产基地的要求,搞好规划,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装备水平,争取在三五年内使长影的装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多出精品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加大影片制作的科技含量,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除了必要的银行贷款之外,要把主渠道放在社会融资和市场融资上。
第三,改革发行体制,实现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组建长影和省、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部分影院参与的发行公司,作为长影影视集团的子公司,形成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体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影片发行可以采取承包、买断、委托发行等多种方式,把发行工作和个人收入紧密联系起来。要大力开拓电影市场,特别是农村电影市场。
第四、充分发挥长影优势,大力推进影视一体化。影视合流,优势互补,是影视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影视资源配置,统筹生产规划,协调利益分配,促进影视事业发展。要因势利导,把握良机,力争在三、五年内把长影建设成集电影制片、电视剧制作和其它影视制品生产的中国北方大型影视生产基地,使影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要在抓好电影生产的同时,把拍摄电视剧和其它影视作品的生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柱,加大投入,精心运作,成为长影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要创造条件,在省电视台开设“长影剧场”,由长影主办,积累经验,积累资金,逐步过渡到开设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影电影频道。省、市电视台都可以作为集团成员或股东参加由长影组建的集团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总的要求,凡是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凡是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凡是有利于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凡是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措施和办法,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电影事业的发展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长影的发展,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扶持,工作上大力支持。各有关方面也都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给长影以支持和帮助。力争使长影三年扭亏为盈,走出困境。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改造,把长影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